小說簡介:
作者楊顯惠通過事實,記敘了久被塵封的往事,即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在荒無人煙的河西走廊、茫茫戈壁,幾千名因言獲罪的人們,如何被迫勞教或勞改。在那個時代,在我們偉大的祖國,一場嚴重擴大化的“斗爭,曾帶來了怎樣的痛苦和災難。
這是一段塵封四十年的歷史,當年的幸存者散落在各個角落,沒有人問過他們到底發生了什么,當年的死難者早已化為白骨,連他們的后代也不知道埋在何處。幸虧楊顯惠這位有良知的作家,不辭辛勞,四處尋訪,歷經數載,終于揭開了歷史的蓋子。
本書...
展開
小說簡介:
作者楊顯惠通過事實,記敘了久被塵封的往事,即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在荒無人煙的河西走廊、茫茫戈壁,幾千名因言獲罪的人們,如何被迫勞教或勞改。在那個時代,在我們偉大的祖國,一場嚴重擴大化的“斗爭,曾帶來了怎樣的痛苦和災難。
這是一段塵封四十年的歷史,當年的幸存者散落在各個角落,沒有人問過他們到底發生了什么,當年的死難者早已化為白骨,連他們的后代也不知道埋在何處。幸虧楊顯惠這位有良知的作家,不辭辛勞,四處尋訪,歷經數載,終于揭開了歷史的蓋子。
本書是《定西孤兒院紀事》的姊妹篇,被譽為“中國的《古拉格群島》。書中所指的夾邊溝,為甘肅酒泉一個羈押右派分子的勞改農場,從1957年開始關押的近三千人,至1960年底幸存者已不足一半,是一處充滿了苦難、饑餓和死亡的傷痛之地。作者歷經數年,大海撈針般搜尋和采訪了近百名當事人,并在高度忠于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完成了這部極具震撼歷的紀實性小說。全書通過近20個故事,對眾多受難者命運的來龍去脈進行了深沉的揭示,對絕境中的人性有著十分出色的繪狀,更直視了這一歷史悲劇的精神本質和深刻教訓。
從2000年春季《上海文學》開始連載《夾邊溝記事》至今 ,時間已經過去了九年。其間天津古籍出版社出過一冊《夾邊溝記事》,但其內容不全是“夾邊溝,還有幾篇作者早期的中短篇小說。后來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全部的“夾邊溝故事,書名變成了《告別夾邊溝》。2009年花城出版社重新出版這本書,恢復了它的原名。
1. 此書讓我們第一次看清1960年以前的夾邊溝農場,看清反右時期的整個中國,甚至重新認識我們已知的“歷史,在時光積淀的塵土下究竟還隱藏了多少觸目驚心卻不為人知的過去。 而此書掘起了受難者的尸骨,將現實赤裸裸地呈現于我們面前,才使我們不致在這段歷史上成為有眼盲人。
2. 這樣的文本以其真實性向我們揭示了目光所及范圍之外的另一種生存狀態,在震驚之余引發關于生命、人性以及歷史方面的深度發掘。
3. 《夾邊溝記事》或許能告訴我們,無論在哪里,善和美都是不會消亡的,這是人之為人的根本。
4. 《夾邊溝記事》可以說是知識分子的苦難史,從中我們既可以看到知識分子面對苦難的韌性和對人格的堅持,也可以看到他們性格中的軟弱與不合時宜,這也許是幾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致命傷。
t(xt小說"//天,堂/
收起